笔下文学 > 枭宋 > 112 我家儿子有些丑陋

112 我家儿子有些丑陋


  堆积在院落中的武器很多,除了最常见的各种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刀剑。这里面有很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异域武器,有皮甲、锁甲,盾牌、还有钉头锤、链子锤、狼牙棒、铁棒、锤矛、短斧、战斧、投掷斧、投枪,有的武器怪异的叫不出名字。

  眼前就等于是一个异域武器的展览,甚至有一种类似双节棍的武器。这种武器一端非常长,比另一截长了几倍,只是这种怪异的武器在形制上比双节棍大上很多。

  “此是大盘龙棍,最早也称作链枷。”一旁的曹世雄这时来了兴趣:“大盘龙棍是太祖所创,这种兵器专用来扫击敌军马脚,破甲兵或硬兵器之类,若运用娴熟可横扫千军!”

  这是古人的渲染,一根大号双截棍不可能横扫千军。不过苏晓算是长了见识,他想象中赵匡胤使用的盘龙棍就应该是一根雕着盘龙的棍子,这根棍子还应该很华丽,谁想到就是一个大号的双节棍。眼前是一个历史的还原,链枷是一种农具,是用来拍打农作物脱粒用的工具,想不到这就是双节棍的原型,还是赵匡胤所创。

  张宛对盘龙棍没什么兴趣,他对盘龙棍一旁的另一种武器到是有些兴趣:“这武器不错,若用于军阵,在骑兵冲击步卒方阵之时一靠近,只要士兵伸出去一勾...”

  “这不是阿拉伯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西方世界...这种武器应该叫勾枪,最早也叫作钩喙、勾刀,属于西方世界雇佣兵的专用武器。武器的用法应该是钩,拉,刺,绊倒敌方后再攻击会更有效。“苏晓一边说一边拿过这柄长长的兵器:“后面还有类似枪刺的设计,对于倒地的敌人,只需要往下一顿。”

  张宛被玲琅满目的武器所感染,禁不住感叹起来:“这勾枪类似于戈,但戈没有后端如此锋利的枪刺。这算是一种奇门兵器,想不到大食人与西方人有如此多的武器种类,材质方面好像丝毫不逊与我大宋,只是不知提举所说西方世界是什么样子?蛮夷之地能够有如此多的精良武器,想来这些蛮夷也没那么简单!”

  张宛的话让苏晓突然感慨良多,哪怕是再积弱,但宋人仍旧有着大国的概念,看待外面的世界仍旧是保持着天朝上国的尊严。但正是这种尊严与思想制约了华夏人的视线,不是宋人不看世界,而是文化思想与世界观的制约。

  大宋正是一个即将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代,可惜,文化与经济发达不代表军事发达,一次民族大融合让这个即将睁开眼睛去审视外部世界的机会与华夏擦肩而过。

  大宋建国三百年年,不是大宋的商人走不出去,而是大宋的商人对世界的风景没有兴趣。他们看重的是钱,对于他们来说,利益是一切,外面的风景再美也不如祖宗之地美好,他们出去只为了钱,而不是为了了解。而对于大宋文化界,或者官员来说,了解外面的世界远远不如沉浸在诗词歌赋与风花雪月中来的更为畅快。北方的强敌已经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凶残,但宋人的思想仍旧没有转变。这是文化的熏陶所致,独独平丈我教育下的文化人知道中庸,知道以德服人,但他们却意识不到仁德永远敌不过锋利的钢刀。生活在书香之中的读书人没有血性,这不是一个宋代的问题,而是千年与以后的问题......

  恍然间,苏晓明白了一个最真实的道理,这种传承正在被腐朽所规范,或者说...被曲解的儒家思想不改变,华夏人永远不会用正常的眼光正视外面的世界。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文化大变革......”

  张宛有些愕然,这些武器与文化大变革有什么关系?再者,文化大变革是苏晓能够左右的吗?不要说苏晓没有开宗立派的能力,就是贾似道这样的权相都不敢这样说,哪怕是那些被树立为文宗的学问大家,也要借助开山文化鼻祖的名声推广自己的学说,并广传弟子才能够站稳脚跟传授自己学派的知识。

  “这是错误的,会带来无法挣脱的束缚...”苏晓没有说理学,因为他承受不起。但...正是曲解的理学束缚了华夏千年,程朱理学是被这些披着文化外衣的所谓大家用他们的意志强加给华夏的思想。

  正是这种思想教育导致了人的中规蹈矩,人的行为规范被局限在一种顺从的思想之下。可以想象,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这种教育,这个世界将成为“以德服人”的世界,当然也将是没有血性的世界。守规矩,讲究仁德没有错,那是我们的传统。但守规矩与讲究仁德要看你面对的是谁,这个世界是贪婪的,也是血火的世界,可以想象到将来抱着祖宗成法的世界与枪炮世界的落差......

  思想的束缚太可怕了!但这种可怕的思想符合帝王统治的需要,因此它必将成为国家思想。

  华夏正走在思想被束缚的路上,而敌人却走在扩张的路上。还要面对华夏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敌人蒙古人...苏晓无可奈何的一片茫然。

  “这些奇门兵器大都属于小规模作战武器,西方人和那些大食人,他们的作战恐怕与我大宋的作战方式有很大不同。”张宛看到苏晓的精神不太对,他赶紧把苏晓拉回了现实世界:“这些蛮夷之国恐怕都很小,不会有什么大规模作战。”

  张宛的猜测按照现在的东西战争规模并不算准确。事实上,武器代表了作战状态,欧洲的国家很小是事实,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作战。按照宋人的标准,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规模只能算是村镇争夺战,这是人口基数与地域所限制。

  阿拉伯世界的国家相对大宋来说其实不算小,但阿拉伯国家都是按照部族来应对战争,因此在战争状态下,他们在宗主国领导下以部族为团队参战。这也导致了阿拉伯人武器装备与作战方式五花八门,现在的阿拉伯世界国家正在受到蒙古人与西方人的双重蹂躏,这种蹂躏彻底揭开了阿拉伯世界、西方世界与身处华夏的军队的差距,蒙古人等于三线作战。除了大宋,其他两个对手根本不堪一击。

  十字军挑起的东西方战争属于民族与信仰战争,参与的国家与人数盛况空前。基督世界、拜占庭、亚美尼亚、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种宗教背景与军事力量纷纷登场,可以说是一场罕见的世纪大战。在利益与信仰的驱使之下,狂热的东西方信徒抓起一根木棒就敢于参战,这导致战争的人数数都数不过来,张宛的猜测是错误的。

  但是,这仍旧不足以与华夏的大规模作战人数相比。

  华夏大地的规模性战争,往往轻松就能够突破百万军队。这是军队,而不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也不是依靠狂热信仰而参战的普通百姓。

  规模决定了作战方式与规则,武器尤其重要。说白了,这些千奇百怪的奇门武器在华夏大地的作战中用途有限,大规模作战需要的是制式武器,制式武器的要求除了价格低廉,最重要的是实用,符合自己战场需求的实用。

  “武器只是一个方面,还是骑兵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若没有骑兵军团配合,掌握战争的主动性会非常难。”

  苏晓的话让曹世雄非常认同,这个时代,马匹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算过分:“都管说得对,没有强大的骑兵就没有决定性的胜利,我们需要骑兵,而且需要一个骑兵军团。”

  “骑兵会有的,但泉州现在建立一个强大的骑兵军团并不现实。”苏晓知道曹世雄的心理,这位老将仅仅来到泉州几天就开始雄心勃勃。追随苏晓意味着他的人生可以继续发光发热,而且不需要担心贾似道对他继续迫害,这让他看到了重新走上战场的希望,而骑兵无疑是他心中的一种期待,苏晓果断给了他这个希望:“明年我们就会拥有骑兵,我记得张教头说过,曹将军的儿子曹茚有带领骑兵的经验。虽然建不起骑兵军团,但养两千骑兵我还是养得起,由他来带领,曹老将军去负责训练步兵的攻防,想来到了明年,我们很快能够让骑兵形成基本建制。”

  骑兵是昂贵的兵种,两千骑兵已经算是苏晓给出的最高数额。泉州不是边防州,加上不是平原地带,并不需要大量骑兵,这已经算是不错。

  古代的马基本上相当于现代的钢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橡胶之类的重要战略资源,缺马的一方在少数情况可以打胜仗,就如同二战时期的日军在中途岛之战之前,日本人曾经打得西太平洋英美军满地找牙,(庆幸日本人没发现大庆油田)缺资源的德军也能在41年和42年几十万几十万地吃掉苏军一样。但是在长期而言在战略上却处于守势,因为物资缺乏,战线过长会导致战争无法继续。而只能守,不能攻的一方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日本人与德国人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长远来算,苏晓需要战马,而且是大量战马。

  曹世雄已经很满意,尤其是儿子有了新的任命:“我家的阿茚曾是御营教押骑军指使,若都管放心,老夫可坐享其成!”

  正在赶来泉州的曹茚竟然是一个骑军教头,而且是御用教押,这可是捡到了宝。曹世雄的姿态现在很端正,这让苏晓开始极度期待曹茚的到来:“将军若放心,鄙人岂敢不放心!”

  此时,粗豪的曹世雄竟然有些扭捏起来:“都管不知...我家儿子有些丑陋,恐吓坏都管!”

  ;


  (https://www.bxwxbar.com/book/23083/8562371.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