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大隋暴君传奇 > 第十一章 銮殿议事

第十一章 銮殿议事


  长安城内,紫宸殿灯火通明,整个大殿内只回响着一个洪亮的声音:

  “……长安自汉兴以来,已历时近七百八十年,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聚而不泄,水质咸卤,难以饮用。\wWw.QΒ⑤。com\再者,长安北临渭水,渭河之水不定,南北摆动,都城突发洪水,亦非出奇之事。”

  “臣以为,我大隋国势日上,统一天下已成必然,届时百夷臣服,四方来朝。而当前之长安,不足以为我朝之都城。臣建议于长安东南,另筑新都,一者扩大规模,筑牢我朝千秋万代之基业。二者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由此则再无洪水没都之危险……”

  说话的乃是大隋王朝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太子少保苏威。他表字无畏,原是北周外戚,素有才名,杨坚登基后封太子少保,逐渐得到隋文帝倚重,刚刚兼任门下省纳言及度支尚书,负责监督百官与朝廷财政收支,权势日重。

  而他所奏请的,则是非常敏感的话题——迁都。原来,隋王朝继承关中本位,继续建都长安。但是这座城市仍是汉代兴建的古城,规模太小,破旧不堪,已经难以与隋王朝蒸蒸日上的国势相匹配。因此,苏威多次上书,奏请迁都,于现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南开阔地带,另建新都。

  隋文帝杨坚静静地听完苏威的奏请,脸上没有流露出什么表情,却转头对左仆射高颎淡淡地道:“独孤,你对无畏所言,有何看法啊?”

  高颎字诏玄,曾是大司马独孤信的幕僚,被赐姓独孤。而独孤信又是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大人,因此隋文帝杨坚与高颖关系非浅,每次见面,都亲切称呼高颖为“独孤”。

  高颎素来谨慎,适才听苏威侃侃而言的时候心中便有些感慨,苏威本是他推荐上来的,短短时间已身居高位,尤其对迁都这等大事也毫不忌讳,放胆奏对,难免令高颖生出一丝奇怪的感觉来。要知道他曾担心自己权势太大,功高震主,为了避嫌,于数月前奏请隋文帝,请求辞去左仆射之位,由苏威继任,隋文帝竟然也答应了。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说高颖推荐苏威有功,只有受奖赏,岂有辞去官职之理?于是又令高颖复职,继续担任左仆射。帝王之心,诚不可测也。

  此时听得隋文帝问询,高颖不敢怠慢。他知道隋文帝几次说过梦见洪水淹城,心中其实是很想迁都的。但他仍小心翼翼地寻求着合适的字眼:

  “臣以为,苏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迁都之举,应已成必然之举。然营建都城是国之大事,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须周全考虑,以做到上应天象,下应四时。臣已携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大人,对新都之工程作了细致谋划,臣请由宇文大人详细奏知陛下。”

  “卿家所言甚善。”隋文帝杨坚赞许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他向来欣赏高颖这种务实的作风。属下臣子,固然需要苏威这种敢言敢做之人,却更需要高颖这种踏实做事的大臣。

  于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请内侍将一张新都的规划草图挂起,开始向隋文帝杨坚讲解新都建设的初步设想,大致是在现长安东南的龙首原南区,兴建一座相当于现有长安城两倍规模的,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的新都。

  宫城位于南北中轴线的北部,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崇三丈五尺。皇城在宫城南面,由一条横街与宫城相隔,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为军政机构和宗庙所在地。郭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全城由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划分为一百零八个里坊和两个商市,形成棋盘型的布局。城门15个,东墙由北向南有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墙由东向西为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墙自北向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和延平门,北墙中段即宫城北墙,宫城以东为丹凤门,宫城以西为华林门、景耀门和光化门,玄武门和安礼门与宫城共用。

  隋文帝杨坚认真倾听着宇文恺描述,时不时提些疑问。等宇文恺讲述完毕,殿中已添加了两次烛火。隋文帝虽觉疲惫,却没想到高颖和宇文恺已经做了如此详细的规划,心中甚是高兴。长身而起,笑道:“好!如此甚好!此城承载我大隋兴旺之愿,待筑成之后,就叫大兴城,如何?”

  高颖、苏威、宇文恺齐声称善。隋文帝杨坚又吩咐高颖和宇文恺继续做好新都营造的准备事宜,待数月之后再正式颁诏动工(注: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

  此时,殿外进来一内侍,奏报说奉车都尉长孙晟奉旨求见。隋文帝杨坚舒了一口气道:“让他进来!迁都一事就议到这里。孤独和苏卿家留下来吧!”自有内侍引了宇文恺出去,又带了长孙晟进来。

  高颖和苏威虽然身心疲劳,却均知长孙晟乃是朝中最熟悉突厥情况的大臣,联想到日前关于突厥的兵情,知道接下来所议之事必定与突厥有关,当下振作精神,危襟正坐。

  隋文帝杨坚却转入内间,洗了把脸,清醒了一下头脑,这才出来,拿了两个折子,让三个大臣先行翻看。

  第一个折子,是关于天水、武威等地的军情通报,高颖、苏威、长孙晟均已知晓,望了一眼便自放下,心道果然是关于突厥的事务。

  第二个折子,却是晋王杨广的奏折。上面称突厥将于近期纠结兵马四十万,以北齐降将高宝宁为先锋,全面进犯天水、武威、安定等地,请朝廷早作准备。并附晋王杨广所作《平戎论》一篇,请朝廷以长孙晟为突厥事务之主持。

  若说第一个折子只是让三人印证了这次议政的主题,这第二个折子则着实令三人又惊又奇又喜。惊的是如果折子所言属实,突厥四十万大军入侵,足以震惊朝野,动摇社稷。奇的是晋王身处并州,怎会对突厥军情如此熟悉。喜的是晋王所作的《平戎论》谋略高超,可谓是对付突厥之良策,只需按计实施,平定突厥之乱指日可待。

  “都看过了吧?”隋文帝杨坚喝了口茶水,却出人意料地没有询问诸臣对折子的看法,只转向奉车都尉长孙晟,笑道:“长孙晟,眹素知你射技精巧,不过听说曾于草原之中,一箭射中双雕?是否真有此事啊?”

  长孙晟脸色黝黑,皮肤粗糙,两撇粗髯,虽然穿着官服,却难掩风霜之色。他官阶不高,虽以精通突厥事务著称,但是并无资格这样面对面与皇帝议事。此次很显然也是因为晋王杨广的推荐,才得以直接面对隋文帝,并与两个中枢大臣同殿议事。

  此时见询,刚才已经见礼的长孙晟,急忙再次跪拜,垂首道:“回陛下,臣早年间曾作为副使,护送前周千金公主前往突厥,滞留近一年时间。期间确有一次与突厥可汗摄图外出打猎,见有二雕飞而争肉。摄图取两只箭与臣,恰逢双雕纠缠于一起,臣侥幸以一箭贯穿双雕。此乃托陛下之洪福,确也对突厥部众起了震慑之作用。”

  “好!”隋文帝杨坚放声长笑,“好一个一箭双雕!也该让那些荒外蛮族看看我天朝出神入化之箭术!我儿杨广另有致信于我,信中用此新词‘一箭双雕’,还怕朕不解词意,又附述爱卿之事迹,原来果真有此事,好啊!”

  长孙晟道:“蒙陛下与晋王殿下见爱,臣不胜感激!”

  隋文帝杨坚心情甚好,笑道:“你起来回话吧!晋王奏报突厥之军情,又作《平戎论》,你熟知突厥事务,感觉如何啊?”

  “谢陛下!”长孙晟立起身来,道:“突厥分多个部落管制,摄图取代原他钵可汗之子庵罗,出任新大可汗,突厥各部均有不服之意。摄图为收众人之心,率众来攻我朝,并不出奇。而晋王殿下所作之《平戎论》,可谓是切中要害。以臣对突厥之了解,也难以提出更好的对策。”

  “陛下,晋王殿下秉承陛下之英明神武,所提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分而击之,正是我大隋朝征服突厥之良策,令臣拜服!臣恳请陛下,以晋王殿下之《平戎论》为对付突厥之国策,逐步实施之,如此不出十年,北方将大定矣!臣愿为马前一卒,尽绵薄之力,助朝廷彻底平西域,解除朝廷北方之兵患!陛下!”

  长孙晟越说越是激动。他正准备向朝廷奏行分化突厥之策,谁知今日见到晋王杨广所作的《平戎论》,句句说到自己心坎,又蒙晋王推荐,皇帝召见自己,显然是准备实行。眼见多年梦想便要成为事实,心中似有一团火焰燃烧,难以抑止,却哪里想得到晋王杨广对付突厥的大计,竟是从他身上“抄袭”过去的。

  “好个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分而击之。”隋文帝杨坚抚掌叫好,“区区十二个字,已道出了《平戎论》之精髓。依你之见,此次突厥来袭,应如何具体应对之?”

  长孙晟对突厥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当下口陈形势,手画山川,状写虚实,将突厥可能来袭的方向及战守对策详细解说,最后道:“当务之急,应立即遣使往诣达头可汗,赐给狼头纛,以分化突厥内部。另外,摄图之弟处罗侯,即突厥人称突利可汗的,表面与摄图关系甚好,其实两者之间猜疑重重,臣在突厥期间,处罗侯曾与臣私立盟约。此时亦可遣使与之重申前约,诱令内附。如此明备兵事,暗里分化,突厥之袭可解。”

  隋文帝杨坚大喜过望,却不愿过多表露,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淡淡说道:“朕看此计可行。长孙晟,朕封你为车骑将军,此次应对突厥诸事,由你主持,你可有信心?”

  长孙晟只觉得一阵热血冲上头脑,扑通跪下,朗声道:“谢陛下隆恩,臣必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负陛下盛望!”

  最新全本:、、、、、、、、、、


  (https://www.bxwxbar.com/book/64257/5808400.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