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文娱行者 > 第四十一章 评论涌起

第四十一章 评论涌起


  “方寸之间,尽显简约,能将所有的感情蓄积于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范围内,并不慌不忙地一一爆发出来,极具说服力的同时,也能使观众产生最令人窒息的共鸣。”

  在专业电影杂志上,影评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观众自然是惊讶的,专业人士同样惊讶,以至于有些错乱。

  起伏的情节,巧妙的构思,令人赞叹的节奏,与形式完美配合的主题……这竟是华夏人拍的电影?怪不得能获得国际大奖,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用的还是美国文化背景。

  美国的语言,美国的习惯,美国的战争……全是美国的,这能算是华夏电影么?

  可它的导演是华夏的,演员是华夏的,整个剧组是华夏的,连投资也是华夏的……这么说来,它又是完完全全的华夏电影。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怪胎,横空出世,大家都不好鉴定。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美国承包商保罗,在伊拉克遭到绑架后不省人世,但醒来后却发现自己被人埋在沙漠中的一口棺材里。他手边只有手机、打火机、手电筒、油笔和一把小刀。在这个窒息的空间内,他必须完成惊人的逃生行动。

  而这个故事是在太过残忍,竟将绝望一再地展现。

  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联系,在微微的起伏后,希望终又破灭,便像一个风中摇曳的蜡烛。观众不得不随着他来体验濒临死亡的痛楚,和离世前人情冷漠的尖刺。外界永远是彬彬有礼,按部就班的,绝不会理会一个快要被沙子活埋的人。

  他曾拨打了、自己服务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讽刺和有关部门的‘踢皮球’。CRT人事部主任在录音完毕后轻声说了一声‘’,营救人质小组人员在最后也说了声‘I'’。

  这样一个日常的用语,放在此处,又是多么刺目。

  人生就是一场活埋,每个人都在黑暗、幽闭、令人窒息的困局中苟延残喘,挣扎求生,而僵硬的体制、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是比****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刽子手,置人于更冰冷的绝望。

  这大概便是导演要表达的意思吧,观众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活埋》是本年度最奇特的电影,这从张斯选定剧本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先是掀起热议,引发书迷对娱乐圈的围剿,受牵连者无数;接着是国际获奖,震惊影坛,许多人都跌碎了眼镜;后面是高价买断,直接进入好莱坞放映系统,那笔丰厚的回报,羡煞无数电影人……

  如今,《活埋》已在内陆上映。

  大家带着无穷的好奇心,争相观看,而它的质量确实是有保证的。有别于所有华夏电影,它讲的是一个国外的故事,从形式到主题,一切都是新的。

  莫说是在华夏,这个棺材里的设定,即算在好莱坞,也是天才般的想法。所以进入电影院的观众,没有几个不被震惊到的。

  “实在太惊讶了,不曾想过,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演员!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独角戏,而且还局限在一个小小的木制箱子内,张斯能想到这个,便应该送他一个‘华夏最有潜力导演’的称号。

  关键是,这并非一个人物的絮絮叨叨,莫名其妙,它是有跌宕起伏情节的!

  只有一些零碎的道具,一个连翻身侧躺都困难的男人,而要制作出如此具有**的戏剧氛围,将观众的情绪一再推动,翻滚起伏,用膝盖想一想都知道其中的难度。

  我想说一句,本年度有张斯的一部电影,影坛算是有了贡献!”

  这是最普遍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的影迷。

  这些人的阅片量很大,尤其好莱坞电影,如数家珍。正因如此,他们的胃口向来刁钻,对于国内糊弄观众的作品,向来不屑一顾。

  一般情况下,只有别国的精品上映时,他们才会去电影院观看。

  而制作好的,他们便会大力推荐,由于眼光颇高,能得到他们青睐的,一般都是好电影。这次《活埋》的出现,恰恰击中了他们的要害,使他们止不住要高呼支持。

  首先,张斯这个人还是令人佩服的,才华横溢,不可否认。而他在《火与冰》中的思想,大楼前的举动,死命要娶老师的行为……这一切都使得这群叛逆的年轻人崇拜。所以他只要拍的不是很差,这些人绝不会狠批的。

  其次,《活埋》的新颖令人眼前发亮。这是一部从里到外都崭新的电影,在华夏的土地上属于独一份,那股浓郁的独立电影气质,使这些人喜爱。

  最后,便是电影在国外收到的赞誉。崇洋媚外始终是我们抹不去的痕迹,尽管平日里批评的厉害,心底仍对人家的意见很在乎。就连普通观众,也相信外国人的看法,仿佛外国人本就高人一等似的。

  这种种原因,组合起来,使《活埋》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它带来的是高票房。

  随着电影的热映,各种各类的评价,纷纷涌现。

  “这样一部制作成本低到,连道具都不用去超市采购的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高超的镜头运用和细致的剧情,再一次创造了低成本电影的奇迹。

  九十分钟的电影,并非只关注了一个被活埋的大活人的最后挣扎,而是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电话,展示了世间百态: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高失业率、不喜欢女婿的丈母娘、深爱丈夫的妻子、办事效率极高但其它拖沓的政府机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警察局、被人质事件深深困扰情报机构、不计后果狂轰滥炸的美军……

  要把这么多的事件整合到一部电影中,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更何况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在狭小空间中不停变换的机位,和一个又一个不知道对方在何方的电话来完成。

  事实证明,华夏电影人以往的说法,都只是借口!

  什么思维跟不上,什么工业体系不完善,什么技术水平差……那么,我很想问一句,张斯的电影是怎么来的?

  他请了美国的编剧?抑或是特效小组?

  这实在是个笑话,他的道具是如此简陋,他的演员也始终只有一个!至于其中的投资,想来并不用去寻专业的数据,也能看出来吧?

  事实摆在眼前,你们的话又如何令人置信?

  用点脑子吧!只要肯花心思,电影真的只与才华有关,与一切金钱,演员,特效都没关!新的改革者已经就位,你们再不有所行动,只好被丢进垃圾箱了……”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影迷如何也不肯放过的。

  大家攻击起华夏电影,总是不遗余力,仿佛有深仇大恨一般。

  其实,这正是一个关切的表现,若是他们根本不提起,那才真是华夏电影的悲哀。影迷也是华夏人,自然希望自己国家的电影辉煌,可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打败。看着国外那些精致的艺术品,再看看国内那些纸糊的东西,他们也心痛。

  而电影人偏偏不能埋头苦干,硬要梗着脖子解释,自己是多么无奈,多么努力。

  这样一来,就惹人烦了,你那么努力,为什么没见到成绩?但电影人也有借口,他们推脱于客观坏境。这样的情形,连好莱坞顶尖大师来了,一样没办法……

  影迷气愤,可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竟不知如何反驳。

  而张斯的《活埋》出现,忽然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缺口。你们说的客观环境,为什么再这儿看不到?

  张斯成了一个论据,总会被人提起,这倒是讲出乎意料的事。

  “这部以小搏大的影片,获得了多方好评。

  究其原因,它名虽为《活埋》,实际上,却是在不停地挖掘东西,摆在大家眼前,以供观赏及反思。笔者且简略地说上几句:

  第一是剧本,这是好电影的基础。

  因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这一点在《活埋》上体现的极为明显。从头至尾,只是一个人在演戏,而内中涉及了国家战争,民族文化,体质弊端……并且压缩转化为剧情,推动电影前进,竟造成**迭起的局面。

  第二是摄影,这是一次令人拍案的尝试。

  本片诡谲的拍摄角度和运镜方式令人拍案叫绝,甚至在没有任何特效的辅助下,摄影师让摄影机做三百度移动旋转。在有限的空间内,摄影机运用自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摄影的作用,渲染了惊悚的氛围,制造了身临其境之感。

  第三是剪辑,这是二度创作,至关重要。

  最简单地顺叙剪辑,没有高超的拼接,没有不暇的快切,没有无理的转场,只是配合着剧本、音乐及演员的表演,就让戏剧效果发挥……但这是一个好剪辑!

  因为它能体现一个导演的功力与构思,没有任何精巧的设计,没有任何插入的闪回,没有任何幻想的梦境,没有任何外界的行动……张斯舍去了一切可能以平行剪辑的情节,拒绝将镜头移出棺材,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尝试令人钦佩。

  导演不用这些附加或者偷懒的方式给影片加料,这才使影片能够如此醇正通透……”

  这已经有些偏向专业了,从技术角度,解释了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观众自然不懂,看了之后却大呼过瘾,此时才发现,原来《活埋》竟有这么多亮点!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xwxbar.com/book/84755/3473440.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