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文娱行者 > 第二十四章 一个包裹

第二十四章 一个包裹


  “一部精彩而深刻的电影,可能是本年华语影坛最辉煌的成就!”

  这是报刊上的评价,非常之高,万分张扬。对于《狙击电话亭》的热评,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看过的影迷们没有失望,对这部电影好评如潮,极尽夸赞之能事。媒体煽风点火,使热潮越发大了。

  张泽浩则十分失望,在别人询问这部片子的时候,他会淡然地说道:“一般”。

  实则心里也知道,《狙击电话亭》的质量,在华语影坛中是极为少见的。他在影院中观看时,也被深深地吸引了,而忘却了自己原是来挑毛病的。周围听说这部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去观看的人,更是成群结队。

  他倒真想用上次的伎俩,让上面停映它。可惜《狙击电话亭》没给那么多由头,难以抓住,民众也不是傻子,很可能会激起愤怒。最关键的是,他只是个小明星,上次是借了舆论的力量,可以说十分讨巧。

  若说真与张斯对抗,他根本不够格。

  将张斯那些“华夏第一诗人”“通俗小说大师”“影坛新锐导演”等诸多名号,随便搬几个出来,张泽浩再张狂也知道,自己显得很不上台面。他止不住叹息,或许应该找其它途径,即算打不过对方,也能恶心一下他。

  略过这个小插曲,再谈电影的话题。

  电影宣传的活动,是杨雨薇在主持,成效显著。而其中一个亮点,就是打着“张斯亲自参演”的旗号,以吸引观众。要说张斯的魅力,可非一点半点,又是首次正式参与,他的那些书迷歌迷,怎么也要来一窥究竟吧?

  而书迷与歌迷的数量,十分的吓人。所以只要这条策略能成功,票房完全不用担心。单凭这些人的贡献,也能把其它影片甩的老远。这是先天的优势,别人完全做不来,只能单纯地羡慕了。

  确实有人冲着这条去的,而在观影结束后,网上的评价猛增。

  “在哪里,在哪里,我为什么没看到?!”

  “宣传无下限,老娘被坑了,说好的四哥在哪里?!”

  “四哥,难道那个电话亭是你变的……”

  “首先说一句,这是一部好片子,完全无尿点有木有。节奏紧张,悬念迭起,一浪接着一浪,我被淹没其中,爽的不行。但公司真太下作了,睁眼说瞎话,这么好的质量,又何必呢?白白抹黑了好名声……”

  “……”

  传统媒体受到影响,也有不少吐槽的言论。因为当时宣传的时候,张斯不单是“参演”,而且还是“重要人物”。结果自始至终没见人影,观众难免有被欺骗的感觉。若非片子十分精彩,估计大家会直接开骂。

  而公司的回复,没有丝毫道歉的意思,依然理直气壮地说张斯参演了。

  不知是否为杨雨薇有意安排的,网上竟然出现了两方对立,互相打嘴仗。张斯听到都不禁好奇,这有什么好辩论的呢,根本没有辩论点嘛。而事实会告诉他,打嘴仗需要的是扯淡,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

  越炒越热,话题论尽,眼看快要结束了,公司拿出了证据。

  电影字幕的截图放在网上,张斯作为演员之一出现,而他的前面写着三个清晰的字:神秘人!

  当大家初次看到时,有些发傻,似乎忘了神秘人是谁。而经过几秒钟停顿,终于反应过来,各类语气词脱口而出。网上一片哗然,眼看着就要掀起新的热潮。报刊上也登载了此事,成为时下的一个热点。

  大家反应这么大,与杨雨薇的手段有关。事先一直压着,就是不说他的角色是谁,接着安排论战。等到了白热化阶段,忽然将证据拿了出来。观众本来全身心地在打嘴仗,突兀地见到,怎能不惊讶呢?

  此外,则是张斯扮演的角色太特殊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这部电影很特殊,剧情的推动,完全是靠电话交谈。而神秘人的做法,则构成了剧情的转折,自始至终,悬念都是由他牵引的。他的存在时间极长,仅次于主人公,而对于剧情又如此重要。所以宣传中的言论,严格来说,并没有错误……”

  这就是关键,观众哭笑不得,又跳又闹。

  “简直不能忍呀,通片下来,他说了那么多话,我竟然没听出来!”

  “尼玛,这个不算,又没露脸……”

  “表示怀疑,张斯的声音可不是这样!”

  “啊……声音太性感了,我受不了了……”

  “……”

  观众之所以一直不曾注意到,因为在他们惯性的思维中,演员自然是要露面的,不然便算幕后人员。所以他们看电影时,只在意出现的人物,却忽略了声音。在一般情况下,这样做是没什么错的,但《狙击电话亭》比较特殊,不算在内。

  神秘人虽然只露出了声音,但他的重要性,仅次于主人公,这在以往的电影中是看不到的。他的话语担负着推动剧情,制造悬念,塑造氛围,产生转折……诸多的责任,与电影密不可分,观众怕还是首次遇到这种事。

  就因为重要,张斯才决定亲自上阵。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他更了解这部电影的了,别人不见得能掌握不住其中的分寸,还是自己来靠谱些。为此还特地练了练嗓子,以使它显得成熟深沉。效果非常棒,他在这方面有天赋,不然《春江花月夜》也不能那么火。

  张斯扮演了神秘人,观众勉强地接受了。

  许多人为了这一特殊的角色,进电影院又看了一次。而那些发烧友,则在模仿他的声音与说话方式。所以有媒体工作者,好笑地说:“张斯是个奇葩,从此次事件就可以看出来。以一个始终不露脸面角色,却可以与主演平分秋色,不单获得观众的一致赞扬,更能换来大笔票房。如果排列今年奇事,这个应该上榜……”

  这是意料之外的事,至少张斯不曾想到。他亲自上阵,完全是为了质量考虑,根本没想过这些。当然,能获得这样的效果,还是要归功于杨雨薇的能力。所以张倩依很喜爱她,不但不插手影视公司的事,还拉了她去《桃源报》帮忙。

  杨雨薇现在的职位有很多,除了张斯在南方的产业,其它的她都有参与。目下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影视公司上,但随着时间推移,凭她的能力,迟早会获得更多权利,成为仅次于张倩依的存在。

  回到原来的话题,《狙击电话亭》的上映,评论界的反应很明显。

  “影坛遭到强势狙击,张斯的光环依旧,而评论《活埋》只是个意外的人,现在可以闭嘴了。从场景控制上,就可以看出,张斯保持了小成本的特点。由棺材变成了电话亭,上回是一个手机,现在是一部电话,很容易让人误会,他与现代通讯设备干上了。

  《活埋》可以说,是张斯的个人作品,至于是否属于华语电影,实在难以判断。而《狙击电话亭》则是纯粹的国产,不得不说是一件幸事。模仿《活埋》的人,大都失败了,张斯这回则是在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拍好小成本。

  若是国人还没有进步,那真该买块豆腐撞死。

  倒是本片开头那个长镜头,让人看出了张斯的控制能力。尽管只拍过两部小成本,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张斯对于大片,可能有异于常人的驾驭能力。在此表示期待……”

  这是在说《狙击电话亭》的特点,最大的就是小成本。

  在一个电话亭中,讲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在张斯已经属于第二回了。观众并没有第一次那么惊讶,但依然感到高不可攀。大家非常难于理解,这些冲突与转折,是如何想出来的。尤其影坛中人,倍感压力,一些前辈面对这样的人,时常会感觉自己老了。

  至于提到的“国产”问题,是张斯有意为之。

  《活埋》拍成英语,出于不得已的苦衷。一是担心它的锋芒太过,遭到封杀;二是因为它的内容特殊,难以改动。

  《活埋》的魅力,与美国对外战争密不可分,正是借助这个切口,才得以批判美国的社会现实。小成本的形式并没有想象那么重要,就如大家都看到了《活埋》,但却模仿不来。因为他们想不出内容,单纯将一个人放在棺材里,可不是什么好故事。

  正因为这样特别的设定,导致张斯难以改动。

  而《狙击电话亭》不同,他在讲一个已婚男人的虚伪,暴露的是人性黑暗。而人性具有普世价值,每个国家相差不错。就像已婚的男人,都期待外遇一样。这才给了他改动的机会,将社会背景换到了华夏。

  “从诗歌到小说,从小说到电影,大家能看出张斯的特点,绝不‘为艺术而艺术’。

  《电话亭》首先个好故事,这是张斯极为擅长的,不必多说。难能可贵处则在于,他的电影,正如他的社评,仿佛一柄利刃,寒光闪烁,有着批判的锋芒。这是一位真正艺术家,当作责任要坚持下去的事情,单凭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表示尊重。

  可以说,这次的揭露,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已婚的男人,在干些什么事情?骗自己老婆,骗自己朋友,骗遇到的每一个人……虚荣,自大,无聊始终围绕在他身边。而社会又是什么样子呢?遍地的乞丐,妖艳粗俗的妓女,张狂凶狠的蛇头,这是以前未在华夏电影里出现过的,现在大家终于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你还能看到,主人公命悬一线,媒体人员却如同参加一场盛宴;不问青红皂白,警察就简单粗暴地下判断;演艺圈藏污纳垢,弄虚作假……这是张斯编造的么?相信有一点判断力的人,都不难看出真假。

  主人公在电话亭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如同看完了自己的一生。终于幡然醒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而神秘人则留下警告,飘然而逝。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却有些令人难以满意。

  对于主人公的诚意,肯定有许多人表示怀疑,我就是其中之一。而虚构出来的神秘人,也颇不可解,这是上帝的行为,他是否代表了某种意思?他又如何判断主人公是真心实意的……”

  这是对内容的分析,基本没错。

  张斯改动的时候,根据华夏国的情况,填入了许多东西。这样一来,批判的力量,较原作为强。对于社会与人性的黑暗有许多揭露,同时又不影响故事的进展,这才是他被许多业内人佩服的地方。

  当然,张斯的“胆大妄为”是出了名的,真没什么人敢与他比。

  这样一来,他在业内的起点就非常高,形象竖立与一般导演不同。虽然拍的是商业片,却被当作一个批评家,或是思想家。年轻人对他尤为追捧,新一代的导演,已渐渐向他靠拢。所以“新生代导演领军人物”的称号,也就随之出现了。

  他的风格自成一派,在华夏已是声名卓著。

  “在被放逐的年岁中,他漂泊天下,拍了大量的电影,不拘类型,不拘风格。有些好的演员,会被人称为‘千面影帝’,他则是名副其实的‘千面导演’。令人惊异处在于,无论怎样的电影,他都拍的极为出彩,从未失手……”

  ————《大师的放逐》

  也有些影评,是在评论演员表演的。

  其中不乏人对他的声音进行了分析,这没什么意义,但因为有读者爱看,所以才会有人写。最出风头的,自然还是李赛格。这是一部单扛的电影,他若不出彩,证明整部影片都出了问题,那可就糟糕了。

  “恭喜李赛格的回归,在张斯手中,再次光芒焕发。

  将一个虚伪男人演的入木三分,可以说,各方面都很到位。这次似乎放的挺开,不像前些时间接的片子。情感起伏变动,十分自然,故而有感染人的力量,这里的可信度是非常大的。经过此片,李赛格在影坛的地位应该又进了一步。

  由于看到了他的成就,许多演员蠢蠢欲动。不说那些还在跑龙套的,想一夜成名的人,即或是影坛的大腕,也想尝试着与张斯合作,接触一下新的东西,并磨练一番自己的演技。尽管新片还在上映,大家已经开始期待他的新片了……”

  至于扮演妻子的李悦染,扮演少女的楚韵,都有提及。

  当然,这些人物戏份没那么中,因为表现的空间小,出彩的地方也就不多了。没有任何意外,他们成了李赛格与张斯的陪衬。倒是那些群众演员,这次算是露了一把脸。

  他们都是张斯书迷,能在偶像的电影中出现,已经欣喜若狂了。

  而一些人物确实特别出彩,比如那位扮演蛇头的作家,扮演妓女的三位女大学生们,受到了一致的赞扬。影评人倒是不吝溢美之词,对这些非专业人士,给予了肯定。而有些人,确实因此而走上了演绎道路。

  人生的转折,往往就因为这些微小的原因。

  而这些人的参与,不单是节省了拍片的成本,而且还有其它作用。因为他们的存在,张斯的粉丝们热情高涨,纷纷走进影院,想一睹同道中人的风采。同时在心里意淫,下次也要在张斯的电影里露脸。

  “张先生,今天的报纸。”

  助理将报纸捧了过来,供他阅读。同时还递上一份包裹,说道:“这是一个小孩送来的,说是请您亲自拆阅,务必小心。”

  “嗯?”张斯抬头,疑惑地看了一眼,问道:“孩子在哪?”

  “送完就走了。”

  “嗯,知道了。”

  助理走开,张斯将载有关于电影消息的报纸,暂且搁置在了一旁。拿起包裹,沉甸甸的,不知是什么东西,更不知是谁寄来的。或许是他的粉丝,平日没少给他寄东西,这样郑重其事,倒还是首次。

  撕开了包裹外皮,里面是满满的文件,还有许多照片,甚至是录音带。

  他拿起来看了几眼,脸色顿变,“啪”的一声合上。这突兀的声音,将周围人吓了一跳,纷纷转头来看。张斯摇摇头,示意没事,大家这才放心。

  他吸了口气,重新打开。

  一份份清晰的文件,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录音带虽然没听,也大概能猜想出其中的内容。他心中翻江倒海,难以遏制。既愤怒,又难过,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

  内中还有一封信,是写给他的。

  “尊敬的张先生:

  您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仍在亡命天涯,或许逃不了多久了。他们派了高手来追踪我,我孤身一人,结局可以预料。

  但我并不害怕,也不难过,对于做的那些事,我十分自豪,就算此刻死了,也心满意足了。我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文化,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能做的事,太过微薄,不能像先生那样,兴建义学,或是用文艺作品,对人的精神进行改造。

  先生的评论,我一直在看,那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我们虽然只通过一次电话,但在我心中,先生是我的老师。之所以要寄这些东西给您,一是无人替我保管,二是希望能作为先生的护身符。

  先生的为人太过正直,不能容忍黑暗,长此以往,必定惹起许多灾难。包裹里的证据,切莫公开,只有藏在暗中,才能产生作用。那些人受到了威胁,自然想法设法保护您,免得自己的事被人知晓。

  前段时间,一直在您身边晃悠,今后不能再保护您了,您自己务必小心。这封信就是告别书,后会无期。

  另:您的电影我看了,十分精彩,那大概是为我拍的,谢谢您对我的夸奖。”

  信件不长,至此就结束了,最后的署名是“刘天明”。说起来,算是老相识了,确实有些渊源。尽管尚未谋面,但张斯对于这个人,一直十分佩服。这是真正的侠客,有一颗单纯而正义的心。

  令他难过的是,这样的人,只能有悲剧的下场。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bxwxbar.com/book/84755/3473483.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