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枭宋 > 014 时代的无奈

014 时代的无奈


  雁翎锁子甲就是江湖所谓的宝甲了,苏晓记得水浒中吴用设计时迁去东京偷了徐宁的雁翎锁子甲,计赚徐宁到梁山就是这种甲。不过,水浒只是演义,大宋的梁山好汉没那么强,这种甲也就这样。这玩意就是防刺杀还有用,防不住近距离的强弓射击和武器刺击,更防不住重武。在苏晓眼中,唯一可圈可点的是...这种甲带着微微的淡蓝色。

  在没有合金的年代,金属的淡蓝色意味着火候,也就是说,这雁翎锁子甲带有钢的性质。

  锁子环很小,连接很密集,每片都是单独的皮绳链接,哪怕有一处断裂,也不会影响整体的防护。苏晓记得他曾看过十三,四世纪欧洲的锁子甲,那玩意在这件宋代锁子甲面前简直不忍直视。

  大宋果然是这个时代世界上最领先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将在蛮族的铁蹄下消失,文明的建设永远及不上破坏。欧洲被蒙古铁骑肆意只需要几万骑兵,只需要几十年,而南宋单独面对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对手,仍旧支撑了四十年。蒙古人所过之处,几乎都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这个落后甚至能延续千年,以至于蒙古人被称为黄祸。

  相对于兵锋最强盛的蒙古,中世纪的欧洲和他们有着时代差,因此,无法团结在一起的欧洲人不是蒙古人的对手。而蒙古人和最先进的南宋相比,也有着时代差,但这个时代差被凶残的骑兵和各种背叛扯平了。南宋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执政和军事能力问题。苏晓能做什么,南宋时代的政治不会因为穿越者苏晓而改变,在陆战中,他根本无法左右战争的走向,也很难战胜蒙古骑兵,唯一的出路在海上,他需要的还是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酷热的临安御前军器处和外廷军器处成为了苏晓的驻足之地,他每天都在观摩这个时代的武器装备,在记录各种武器不同情况和距离造成的杀伤。

  弓箭竟然比普通弩弓还要强,这是苏晓最全新的认识。历史的记载果然不可靠,他终于明白历史上的胡乱渲染会害死人。

  矜夸的记载贯穿着封建时代,苏晓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记载中,神臂弩的几百步杀伤简直就是扯淡,五十步已经是不错了,也就是五六十米的杀伤力,还要是质量过关的神臂弩才行。弓箭的有效杀伤射程比弩稍强,也就是六七十米的样子,但也有先决条件,弓手与弓的好坏才是决定性的。单兵而论,弓的射程更远,因为弩箭的结构,决定了弩箭的稳定飞行距离比较短,很容易半途下坠,所以射程是比不了弓箭,这是后续力的问题。再就是射击频率问题,弩和弓箭的射击频率没法比,也难怪古代演绎中总有什么拨打雕翎,浑身插满箭支的猛将在敌军中几进几出的勇悍表现。

  无论是古代还是在苏晓所知的最初**时代,作战有一个共同点;距离都是在百米之内。

  蒙古人为什么在作战中横扫时代,很简单,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弓骑兵团。

  苏晓的脑海中就有骑兵发展史,机动性和拥有强大的弓骑兵团决定了蒙古人在野战中的优势,蒙古人拥有这个时代效率最高的战争机器,它建立在四个重要基础上:极强的机动灵活性、武器的优势、完备的战术体系、将帅的战略。

  蒙古人的多变战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和丰富的诡计结合起来,使得蒙古人拥有这个时代最好的战术素养。这一点,在很多战斗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可以这样认为,一支蒙古军队和这个时代任何同等规模的其他军队正面交战都可以获得胜利。这一点使得蒙古统帅显得更加出色,他们即使拥有如此善战的部队也极少和敌军展开正面冲突,而是小心寻找最能发挥战术优势的战场。这一点和很多人印象中,只是兵强马壮而头脑简单的蒙古人截然不同,正是不停的战斗造就了一批最具战争天赋的将领。

  骑射在这个时代的野战中几乎是无敌的,这种无敌造成了某种神话,这个神话延续了几百年...直到华夏大地越来越落后,被来自其他诸国的侵略者带领的火器部队摧毁,想保持统治,这使得猪尾巴民族彻底处在卖国的境地,致使璀璨的华夏文明远远落后了西方......

  尽管蒙古骑兵超级强大,但南宋没有灭亡在蒙古人强大的骑兵手中,这一点苏晓很清楚。汉人无疑在南宋的灭亡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宋人不畏惧守城战,更不畏惧水战,可面对同样熟悉这些的投降汉人......

  汉民族是一个雅致的民族,他们喜欢雅致至极的生活,尤其是统治阶层,这是融入骨子里的生活态度。为了生活,他们可以十年寒窗,可以悬梁刺股,可以奔波万里不辞劳苦的赶考,但最不愿意的就是拿起刀枪,因为...这是下等人的行为。

  蒙古人给世界留下了什么,除了白骨,就是马粪。

  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时代让南宋无可奈何,苏晓无可奈何。

  台州的入海口状如椒,故名“椒江”,椒江上游称灵江。此江向上游蜿蜒几百里,无数的山间溪水汇流成河,构成了台州最大的水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曾经在江湖呼风唤雨,纵横海上的海上虎文山很憋屈,如今只能龟缩在台州之南的一个小小濒海的镇子。这个镇子名叫石塘,镇如其名,这个海边三面环海的小镇几乎都是石头组成。

  烈日如火,一艘海边很常见的沙舟出现在石塘的入口处。

  石塘内,几艘快舟静静停靠在水边,舟上几名正在篷中躲避烈日的汉子看到有船进入,这些人迅速的驱船迎了上去。

  “速速唤文四哥,苏九来访。”

  沙舟之上,一个浓须大汉与身材高大的书生昂首站在船头。

  快舟上的人有人识得苏桓,立刻就回应:“四哥恰在,九哥一向可好?”

  “海上风平浪静,特来寻四哥。”

  这明显是江湖切口,苏晓平静的看着一艘快舟掉头而去。不愧是海边生活的人,这些汉子操舟异常快捷,转眼间就已经远去。

  文山来得很快,远远就站在船头抱拳拱手。

  “苏小九你可是难得过来,是不是没了生计,特来投我?”

  文山四十来岁的样子,短须,面容黝黑,带着海边人特有的铁锈色,身材不高,却极精干。

  苏桓还礼:“今日来寻四哥是有事相商,这是本宗苏三郎。”

  文山稍稍一愣,苏桓带一名书生过来已经够奇怪,想不到却是这位。

  做为官员,苏晓也算是台州最有名望的年轻一代,文山怎能不知道。

  ;


  (https://www.bxwxbar.com/book/23083/8257115.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